【Film Review】北京遇上西雅圖

<北京遇上西雅圖>是近期內的中國電影中,最有好萊塢愛情喜劇味的一齣,它也把中國媽媽們赴美產子,還有加州地區一狗票華人月子中心的現狀,不加批判地以喜劇的方式呈現出來。導演似乎掌握了好萊塢愛情喜劇的節奏,將文佳佳和Frank的感情,慢火小煮地煲了個好湯。湯唯突破以往電影中文藝不多話的形象,在電影中飾演了一個犀利小三,炫富又處處找碴的外表下,藏著極需要被呵護的心靈,表演很有層次感。除了湯唯之外,吳海波、海清的表演也極為亮眼。

[Drama Review] Smap x Smap (莎士比亞的妹妹)

花台幣600元進場,買到了演員精湛的三語演出,導演惡搞拼貼的日劇夾新聞情節,還有90年代那些再也回不來的美好的曾經。

—Smap x Smap

如同王嘉明導演所說,「不會放到歷史課本裡面的那種膚淺的東西,卻是我們記憶中最深刻的。」在整理舊家時,特別能夠感受到這一點。少年快報、寶島少年、軟體世界、ㄤ仔仙、甚至是聖鬥士星矢的公仔(或者是大宇和智冠、華義所出的電腦遊戲),都代表了我們那個時代的男孩成長的記憶,但面臨必須翻修房子時,極佔空間的雜誌書本就是第一個被捨棄的。沒有經過那個時代的人,或者活在那個時代卻沒有和大家一起瘋迷過這些東西的人,是無法感受到要丟棄這些看似無用、過期的雜誌,需要面臨多大掙扎。就像是在回憶中拔除一段時光,再也回不去了。

莎妹劇團的<Smap x Smap>就是關於再也回不去的幸福感。90年代,從<東京愛情故事>開始,日本偶像劇建構出一種經典:處理當代年輕人愛情的課題,創造出一種新潮的浪漫紛圍,和之前的日劇主題大相逕庭,並任用年輕的明星們來當演員。<東京愛情故事>大紅之後,其後的<愛情白皮書>、<跟我說愛我>、<101次求婚>也都延續這股風潮,成了日本偶像劇的經典之作,不管是情節和劇中穿插的音樂、歌曲,都讓粉絲們倒背如流,朗朗上口。這股風潮並沒有在日本國內止息,而是延燒到了海外,台灣也是其中一個延續日劇風潮之地。JPOP和日劇的流行,再加上本來就已經紅透了的日本漫畫,日語便成為當時很潮的熱門外語。<長假>開啟了木村拓哉日劇一哥之路,從此成為收視保證;<魔女的條件>則捧紅了松島菜菜子和瀧澤秀明,而唱主題曲first love的宇多田光也一炮而紅。

退一步來看,對於日劇中描寫的場景,會產生一個疑問,日本人真的是這樣生活的嗎?曾經問過一個日本朋友,但她說她自己其實不看日劇,覺得日劇很蠢,也覺得日劇裡面對生活的描寫不現實。這其實和台灣人不見得會看台灣偶像劇一樣道理。偶像劇中對於幸福建構的經典橋段,其實是超乎日常生活的範疇的。<戀愛世代>中(Smap x Smap劇中並未使用戀愛世代橋段),哲平和理子告白時,讓高樓上的電視螢幕顯示著他心裡說不出的os。換成現實來看,買下大樓電視牆廣告多貴呀?多少男人能夠心一橫把錢砸下去,就為了和一個女孩子告白?但當時的台灣似乎就是遙望著一個比我們更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希望有一天,也能得到這樣的幸福,殊不知這也是建構出來的幸福。

王嘉明導演擅長玩弄劇場手法。<Smap x Smap>劇中使用綠幕,重現了大量的日劇和日本動畫(如灌籃高手)的經典場景,但導演除了呈現,還以詼諧劇(parody)的方式,剖析日劇迷們曾經遙望的幸福。劇中的台詞幾乎都是日語夾台語,而且隨著劇情演進,台語的「滲透」似乎越來越多。導演玩弄語言的方法,會讓觀眾彷彿同時錯置於日語、台語的語境,造成主角們處於日劇的場景,卻說著台灣本土劇的對白的感覺。這似乎是導演有意把日劇的高度降低,讓觀眾感受「如果換成用台語當台詞,這樣的劇跟本土劇的劇情也相差不大。」而劇中打散各個劇集的主角們,讓不同的主角穿梭在不同劇裡,似乎也暗示了在大量觀看日劇之後,其實觀眾很容易忘記劇中的主角們,又或者是,這些主角們的特質其實都很像,沒「想像中」那麼有特色,所以很容易讓人混淆。再加上劇中使用現場攝影,再把拍攝結果呈現在頂端的螢幕上的手法,也惡搞了日劇拍攝的過程,讓同場劇的三個主角可以同時拍兩齣劇,甚至是不同的主角可以在不同劇中跳來跳去,似乎在說「演戲的是瘋子,看戲的是傻子」,又或者是觀眾很容易被螢幕所操控,但實際拍攝的情況卻是如此。

<Smap x Smap> 也同時討論了90年代電視媒體對於台灣人的影響。不管是日劇、24小時的新聞台、SNG連線、政論節目2100、日本綜藝節目、台灣綜藝節目(龍兄虎弟),90年代電視媒體的蓬勃發展,也造成了許多怪象。在2e00的橋段中,導演惡搞了政論節目,把日劇和日本動畫的主角們請上台當名嘴,胡亂地發言,顯示出這些政論節目的名嘴們發言有多荒謬。而在SNG連線,記者訪問陳進興的橋段中,竟然還讓陳進興有自白的空間,把小時家境不好的過往搬上螢幕,製造觀眾同情;在訪問921地震家屬的訪談中,記者又是問一貫的無腦問題:你現在覺得怎樣?你家人死了你覺得怎樣?而當場上的日本夫妻正在吵架,老公離家,另一個日本家中,老婆婆不斷縫著衣服,香港家庭則邊吃火鍋,邊考量97回歸之前,要把孩子送到美國,另一個台灣家庭則有家暴,最下角台湾家庭的老婆卻正在看著<龍兄虎弟>不斷大笑,暗示了台灣人不重視外在現實,只透過電視看世界的狀態。而阪神大地震、沙林毒氣事件,則似乎提醒台灣人對日本不需要存在玫瑰色的幻想,現實和電視裡面演的是差很多的。 電視放大了偶像崇拜,也加深了文化殖民。而導演想要展現和批評的,就是非自覺地被殖民。

導演在劇中似乎有詼諧中夾諷刺,藉以批評政治現實的傾向,不管是莫子儀演的馬英九跑步到攝影棚,跟日劇演員說不能借場地了(暗示「美好」時代的結束?)或者是被消音的抗議聲「今天拆xx,明天拆xx」(很明顯是大埔抗議民眾喊的「今天拆大埔,明天拆政府」),或者又提到了「服貿協議都簽了,還有什麼不能簽」,這樣似乎諷刺了馬政府上台之後終結了台灣的美好時代,甚或是把台灣賣掉了。Smap x Smap 最後播放的陳水扁勝選感言,除了代表90年代的結束之外(邁入2000年),也代表了一直看著日劇,追隨著日本腳步的台灣人,開始關照和重塑自己的認同。

這齣劇有個明顯的缺點,要是從來沒看過這些日劇、漫畫的觀眾,會完全不知所云,也沒辦法連結。另外就是3個小時的劇長對觀眾真的是一大考驗,大量的資訊,如果中間又有一些沒看過的日劇橋段和新聞片段,真的有可能會晃神,甚至睡著。導演野心太大了,在一齣劇中處理了太多資訊,試圖把所有材料都拼接起來,卻仍有一些內容需要去蕪存菁。然而這齣劇仍不失為一部好看又能發人深省的劇,召喚那個永遠回不來的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