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acebook的衰亡?

作為一個網路服務,Facebook在幾年間歷經了爆炸式的成長後,逐漸歸於平淡,也遇上了從新的通訊軟體來的挑戰。或許在這個時間點,說Facebook已經退流行並不恰當,但使用者的黏著度、發文量、按讚頻率、share頻率相較一兩年前已經大幅下滑。

任何一代的網路服務(不管是mail,blog)幾乎都在追尋使用者人數成長和蒐集更多個人資料,在Facebook時代得到成果。使用者更可用Facebook帳號登入許多不同的服務(與其他服務為互利關係),這和每登入一個不同的服務就必須使用不同的網路id的mail時代或者blog時代完全不一樣。Facebook幾乎說是網路身份證或者實體身份證的替代品,而且是不斷更新資訊的身份證。

台灣的Facebook熱潮,從最早Pet Society, 開心農場等互動遊戲開始,中間歷經了大家大量發文、按讚的時期,直到最近慢慢沈寂,慢慢轉化為「聯絡簿」功能。不少先前的文章曾經批評Facebook過渡分享以及很難分清哪些是重點訊息的一些缺點,再加上不斷改版(也看得出來Facebook慢慢開始黔驢技窮?),這些或許也都是造成用戶黏著度降低,甚或離開Facebook的原因。

 

[Documentary Review] An Unlikely Weapon

@穆勒咖啡館

An Unlikely Weapon是Susan Morgan Cooper為紀念天才戰地攝影師Eddie Adams,所拍攝的紀錄片,片中穿插一班越戰時代一起出生入死的攝影同業和Eddie本人的訪談,讓Eddie傳奇的一生躍然眼前。Eddie最有名的作品,莫過於是在越戰時所拍攝的Viet Cong Execution(在2013年台北華山藝文中心所舉辦的普立茲新聞攝影展中也曾展覽)。照片中將軍(警官?)Nyugen Ngoc Loan(阮玉鑾)在街上舉起手槍處決嫌犯的瞬間被Eddie精準掌握,震撼了當時還對於戰爭殘酷本質無感的美國社會,也同時改變了Eddie以及阮玉鑾將軍的人生。

20110604053545740

Eddie所拍攝的這張照片引發了矛盾。這張照片中的行刑者阮玉鑾普遍被美國社會視為壞人、劊子手,但事實上右手邊被處決的人犯,才是犯下數起殺人罪行的兇惡歹徒。Eddie事後稱他雖然因為這張照片獲獎,世人也稱他這張照片徹底改變了越戰,但他一直對於阮玉鑾將軍抱有很大的歉意,因對方從此遭受許多抨擊和攻擊。

拍攝太多越戰照片後,Eddie請調回紐約,卻發現他的母國人民一點都不關心遠方所發生的戰爭和死於那些戰場的士兵和平民,每個人都在自己原來的崗位上做著近乎機械化的工作,這時他感受到彷彿反文化衝擊(counter culture shock)一般的格格不入,於是下了決定,重回越南,從而拍下了更多具有象徵意味的戰爭新聞照片。

越戰後,Eddie重回紐約,開始當起AP的freelancer,而後也替Penthouse和Parade雜誌(曾訪問卡斯楚)拍攝美女和名人的照片,並接受了甘乃迪基金會所委託的拍攝世界人權鬥士的計畫(最後集結成名為"Speak Truth to Power"的攝影集,但Eddie很不滿,稱他希望是叫Soldiers without Guns)。Eddie敏銳的直覺和直言不諱的衝撞個性,常能讓拍攝對象的真實個性得以在他的照片中顯現出來,但也讓甘乃迪的女兒直言很怕他(一直到Eddie得到了漸動人症後才一擁泯恩仇)。

成名後的Eddie從未忘記要將自己所學傳承下去。他和妻子以之前買的穀倉(The Barn),建立起一個攝影的workshop,並由許多越戰時期的攝影記者一同免費授課,讓他們多年的經驗得以流傳下去。

這部紀錄片中的Eddie,是朋友和人們眼中的傳奇,但他本人卻不願意因為Viet Cong Execution這張照片而得獎,反而希望從沒拍過它(Viet Cong Execution正是Eddie的An Unlikely Weapon。他試著記錄下戰爭的片段,卻從沒想到因此害阮玉鑾將軍飽受譴責)。他總是希望能夠拍得更好,不安於現狀的個性,也讓他的攝影藝術不斷進化。他迷戀現場,迷戀攝影,迷戀街頭,這就是Eddie Adams。

An Unlikely Weapon

Barnstorm

References:

Nick Ut

http://en.wikipedia.org/wiki/Nick_Ut

http://blog.xuite.net/calvin.gemini/blog/14084919-Nick+Ut,+Eddie+Adams+and+Kevin+Carter

http://www.voanews.com/content/a-13-2009-01-06-voa53-68809917/363049.html

http://www.kimfoundation.com/modules/contentpage/index.php?file=credits.htm&ma=95&subid=951

[Review] Drifting in Los Angeles 漂泊洛杉磯

豆瓣:http://movie.douban.com/subject/10604573/

劉釗導演的這部紀錄片,寫實呈現了在洛杉磯學電影的中國留學生,他們所懷抱的美國夢,以及夢與現實的差距。

每個學電影的留學生,都有個好萊塢夢,但當他們落了地,到了美國,才發現讀電影的學生有千千百百個,要在裡面脫穎而出不容易,即便是很小的位階,比方場工,都可能有墨西哥人來和他們競爭。他們所必須學習的,不只是自己的專業,更多的是要讓自己更融入當地的文化和人群。從片中的短片作品可以發現,這些留學生的創作能力都很不錯,但他們在面對美國社會時,總還是會遭遇文化衝擊和歧視,比方白人學生不准中國留學生碰攝影機,或者教授把留宿在教學大樓的留學生趕回家等等。

到了美國,離美國夢更近了嗎?朱戀雨說:反而更遠了。這或許是他們始料未及的,但也如同劉錚所說,就像攀登Hollywood Hills一樣,過程中總是辛苦,但他們會繼續堅持努力下去,克服適應上面的困難,繼續在美國站穩自己的腳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