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年前的老友聚

2012年12月底,就在跨年前的某晚,我和女友約了老同學S和K吃飯。S從美國唸完博士後,歷經了美國就業市場的不景氣,輾轉下先回台灣重整心情,並且繼續向美國大學投遞履歷。K則是唸完國內的碩士數月後,順利進入我們之前所就讀的大學擔任國際專員,因為這個工作常到各地出差,但因這個工作沒有升職空間,最近也感受到了職涯停滯的危機。

S從學生時代目標就很清楚:想在學術上取得一番成就。於是讀博士成了他從大學以來一路的目標,而畢業之後,順理成章地希望能夠成為教授,把一身的功力傳授給學生,而自己也能再繼續作研究。S的邏輯、口才、對萬事質疑的態度,在我們這幫同學中,基本上是最適合走入教職的,但不巧的是他念完博士的時間遇上了美國國內景氣的寒冬,就算是他的美國同學們,能夠在學校裡覓得教職的也是寥寥可數。

對自己一向有自信的S不禁對自己產生懷疑。是不是該去做其他的工作?但做了其他的工作(比方補習班老師)是不是對自己在美國的求學生涯的一種否定?

聽著S的徬徨,我想起任職銀行的高中同學常常說的:這個時代有工作就好了,要好好在崗位上堅守著。這是兩種完全不同面對世界的觀點,一種是覺得「我不只是這樣,一定還有更好的」的擇善固執,另一種則是「考量現實活在當下」的實用觀點。兩種觀點各有優缺點,但或許在這個消費主義盛行的時代,所謂堅持理想的做法更加容易被揚棄,因為吃不飽穿不暖,沒辦法買3C產品每月付昂貴的手機上網費用,就好像是被這個世界遺落了。我們應該用什摩樣的精神面對這個時代呢?